“放开”后的研究生“人生大考”有人发烧坚持有人退出
杨歆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 宇
12月26日早晨7点,大四学生刘欣怡像往常一样醒了过来。“本想睡到自然醒,现在却清醒得还能背书。”
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生备考经历对她来说“充满了奇幻的感觉”,只有坐到考场上、摸到试卷的那一刻,才有尘埃落定的心安。
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如期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作为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第一批研考考生,她清楚自己面临的“大考”自始至终都不只是一场常规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12月17日,《湖北省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防疫须知及有关提示》发布后,刘欣怡看到校园互助群里的求助信息一直在刷屏。按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要求,省内所有考生需在12月19日8时至17时完成抗原检测或个人单管核酸检测。
然而12月以来,当地抗原检测试剂盒需求骤增,一度出现“一盒难求”的情况。校医院无法提供单管核酸服务,考生出校做核酸检测又担心有途中被感染的风险。
刘欣怡有些慌了,随即在朋友圈求助,不久后,她收到一位老师送来的试剂盒。后来她才知道,那位好心的老师将自己仅剩的两盒抗原检测试剂都给了考研的学生。
12月18日,刘欣怡所在高校紧急采购的一批抗原检测试剂盒到货,分发至各学院考研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手中。
有人最后一门考试退出
“临近考试,想得最多的是赶紧考完。备考的过程很痛苦。”武汉某高校大四学生张月说。她的宿舍曾因核酸混检出现问题,封控了5天左右。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她尝试在宿舍楼道里背书,然而“那种寒冷是钻心的”,只有回到宿舍里靠着低效的复习度过封控时期。
12月19日上午,张月自测抗原结果显示“阴性”,下午4点却开始头疼、发烧。直至考前一天,她仍然肌肉酸痛,喉咙像“吞刀片”一样难受。
12月24日晚,坚持考完公共课的张月决定不再参加12月25日的专业课考试。同宿舍两个新冠阳性的室友,也缺席了12月25日下午的考试。对于中途弃考,她们3人谁都没多提。
张月接下来打算备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考试,“如果能直接找到心仪的工作,就不考虑这些了。但是以秋招(秋季招聘——记者注)的竞争压力,大概率还是要去考公的”。
张乐甜决定弃考后,在微博上说自己“是个胆小鬼”。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她发烧、咳嗽不断,“咳的时候整个肚子都在用力,没法入睡”。去年考研前一个月,她因家庭变故选择了弃考,今年抱着“什么也不能影响我”的心态再战。第一志愿院校于10月份出的考试大纲换了三本参考书,她临近崩溃,咬咬牙继续复习。为了推迟生理期,她还提早吃了黄体酮。
然而在12月22日,张乐甜再次决定弃考。两次有始无终的备考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考研这条路。“经济复苏的时候,我想在家乡开一家米线店。我喜欢吃米线。”张乐甜说。
发着烧坚持到了最后
距考试还有不到两天的时候,陈友心发烧至38.6摄氏度,她的妈妈临时买了火车票到武汉陪考。
高考填志愿时,陈友心听从父母建议选择了日语专业。她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报名日语语种的全国性能力测试,中途有两次考试都受疫情影响而取消。
今年7月,陈友心放弃了本专业的备考,选择了自己当年的“初心”——考研热潮中的一个内卷专业。她不敢懈怠,每天高强度学习十几个小时。12月22日,每天都在担心病毒降临自己头上的陈友心“还是中招了,太难受了”。
和父母商量过后,她还是决定坚持到考试的最后一刻。如果结果不如意,明年再来一次。
考试当天,陈友心仍然持续发烧。生理上的不适不可避免,只能让自己尽力专注答题。12月24日晚,她躺在床上等待退烧的时候,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备考过程,总觉得完成了考试,才能不留遗憾。12月25日下午6点,她给关心自己的朋友回消息:“考试还可以,总算结束了。”
杨启明是武汉一所高校的医学生,一直注意各方面的防护,然而考前几天还是发烧了,接着浑身疼痛、咳嗽、鼻塞。
“发烧了可以退烧,咳嗽了大不了就咳,但两个鼻孔像被水泥堵住了,折磨人。”她说。为了在考试前尽快解决鼻塞的问题,她在网络上专门搜索“通鼻小技巧”,挨个儿尝试,然而没有作用。
考试那两天,杨启明仍然咳嗽、鼻塞,整个考场都是咳嗽声,“我已经幸运多了,有的同学考试中还发着烧”。考完最后一门,她的鼻子突然恢复通气。她觉得这是个好的象征。
在12月26日回家的火车上,杨启明和朋友聊天时发送出一个“小羊”的表情包,立即撤回了消息,“这个寓意不好”。
(受访者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12月26日电
原创文章,作者:科教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阅读:0
每日必读
-
人民日报: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
-
权威发布:新冠感染者的诊断标准和入院治疗标准是什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明确指出,诊断标准为“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呼吸道症状、肺部影像学检查、...
-
科技日报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以整合医学优化肿瘤诊治效果我国是癌症高发国家。然而,多年来我国使用的却主要是从外国引进并翻译的诊治指南。2022年到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
-
MedBrain在银川发布 钟南山、樊代明等20位院士现场出席发轫而起,致知力行。平台以院士专家医学智慧七年的沉积,深耕人工智能创新医学应用,始终坚守在医疗智能创新最前沿。接下来...
-
健康中国行动优秀故事征集活动启动 《健康中国观察》杂志主编柴广翰圆桌对话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宣传教育部主任贺海燕、健康中国观察杂志主编柴广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
习近平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值此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
-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发布 暨精读巡讲(陕西站)媒体见面会在西京医院举办5月4日上午,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发布暨精读巡讲(陕西站)媒体见面会在西京医院住院二部举办,现场公布精读...
-
各界大咖汇聚西安高新钱学森第二小学,共筹新时代教育发展事业4月29日,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应用咨询工作委员会、钱学森班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一期钱学森...
-
春日里的中国|科技赋能“菜篮子” 丰收描绘“新田野”一根根黄瓜青翠欲滴,一颗颗番茄长势正旺,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麻栗场镇新科村的十八洞富硒蔬菜基地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
-
“泥瓦匠”杨荣辉当选西安市汉阴商会第二届会长杨荣辉说:西安市汉阴商会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班子精诚团结、精致履责、克难攻坚,5年来开展各类商务活动100余次,为会员提...
-
习近平: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
-
全国爱肝日,还“肝”得动吗?爱它就让它休息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医学中心主任王邦茂将它描述为一个“化工厂”,消化吸收,代谢分...
热门活动
热门话题
热门榜单
- 01 人民日报: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 02 权威发布:新冠感染者的诊断标准和入院治疗标准是什么?
- 03 科技日报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以整合医学优化肿瘤诊治效果
- 04 MedBrain在银川发布 钟南山、樊代明等20位院士现场出席
- 05 健康中国行动优秀故事征集活动启动 《健康中国观察》杂志主编柴广翰圆桌对话
- 06 习近平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
- 07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发布 暨精读巡讲(陕西站)媒体见面会在西京医院举办
- 08 各界大咖汇聚西安高新钱学森第二小学,共筹新时代教育发展事业
- 09 春日里的中国|科技赋能“菜篮子” 丰收描绘“新田野”
- 10 “泥瓦匠”杨荣辉当选西安市汉阴商会第二届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