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陕西一农民河里掏到鎏金铜蚕 借50元路费捐给历史博物馆

    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史前社会的黄帝时期。朱熹在《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嫘祖是黄帝之妃,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后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在世界上可谓一骑绝尘的存在,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打通,让丝绸走出了国门,惊艳了世界。


    陕西石泉县,曾经也是丝绸的重要产地。


    1984年,陕西石泉县谭家湾,谭福全带着3个孩子在池河淘金,突然发现一条金色的虫子在水底游动,二女儿眼疾手快,用沙篓一铲,将虫子捞了上来,大家这才发现,这是一条金色的蚕!与金蚕一起捞上来的,还有几枚五铢钱。


    谭福全拾起金蚕,入手沉重,顿时狂喜,这恐怕是一只金子做的蚕!


    原来,位于谭家湾西边的池河,是当地出了名的“淘金河”,很多村民在这条河淘到了金子。谭福全此次前来,正是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真给二女儿谭可春淘到宝了!


    时维腊月,河水冰凉刺骨,谭福全和儿女们冻得手脚冰凉,心底却是热乎乎的,这条金蚕,对穷困的他们来说,堪称是救命稻草!



    回到家中,不待谭福全说话,儿女们就叽叽喳喳把淘到金蚕一事告诉了妈妈付远香。付远香非常高兴,特地给几个大功臣加了两个菜,一家人一边吃着饭,一边畅享着把金蚕卖了过个丰盛的年。


    彼时,喜笑颜开的妻儿们,并没有注意到谭福全眼中一闪而过的阴郁。


    原来,兴奋劲一过,谭福全突然想起和金蚕一起捞起来的那几枚五铢钱,他意识到,这条金蚕可能不一般。他也明白,如果这条金蚕是文物,是不能随意买卖的。


    很快,谭福全捞到金蚕一事不胫而走,许多金贩子和古董贩子闻讯而来,纷纷开出高价要收购这条金蚕。谭福全见价格越报越高,心中越发忐忑。不曾想,见谭福全始终不松口,一个贩子竟然开出20000元的天价!



    80年代初,2万元可谓天文数字,谭福全心下骇然,终于确定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宝物,思前想后,他拒绝了贩子,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第二天一大早,谭福全从堂妹那里借来50元钱当路费,将金蚕揣进了怀里,搭车赶往陕西省博物馆。


    经过鉴定,工作人员告诉谭福全,这条金蚕算不上是金制,而是一条鎏金铜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谭福全二话不说,当场将金蚕无偿捐献给了博物馆!


    博物馆领导在了解金蚕的来历时,得知谭福全的路费还是找亲戚借的,奖励谭福全70元钱后,又补了30块钱,给他凑够了100块钱往返的路费。



    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条“金蚕”是出自西汉时期的鎏金铜蚕!还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条鎏金铜蚕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0.01千克。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昂首吐丝状。由于年代久远,有部分鎏金脱落,金蚕有点斑驳,但它身体曲线自然,工艺细腻,看起来仍然惟妙惟肖。


    西汉鎏金铜蚕主要材质是红铜,外表采用的是鎏金工艺。鎏金始于战国,为我国首创。其做法就是将金剪碎,与汞用1:7的比例融化后,将金泥均匀抹在被镀表面。然后再经过烘烤、清洗等多个流程,使器物金光闪亮。


    按理来说,这条鎏金铜蚕非金非玉,做工虽然精致,但远不如很多精美的文物,它凭什么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呢?


    这就要从历史文物价值来说起了。


    自黄帝元妃教民育蚕养桑、抽丝织衣后,丝绸从此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出一条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国丝绸传播到亚、欧、非洲大陆,从此,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纽带。


    据历史记载,石泉县地理气候非常适宜蚕桑生产,当地生产的蚕丝以色泽鲜艳、轻亮柔软、灿烂如锦而闻名遐迩。加上境内的子午古道和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相连,再结合西汉鎏金铜蚕的出土,充分说明了石泉地区的蚕桑活动,在西汉时期就颇具规模。


    可以说,这条西汉鎏金铜蚕,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实物见证。


    西汉鎏金铜蚕的发现,意义非凡,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实乃名至实归。如今,西汉鎏金铜蚕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当然,这一切,要感谢谭福全的无私奉献,面对金钱的诱惑,谭福全一次次战胜了自我,将一名大公无私、淳朴善良的农民的高尚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值得倾佩。

    (责任编辑:李伟伟 席威斌)

    原创文章,作者:科教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鎏金铜蚕 谭福全

    阅读:0

    每日必读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