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胜:五字工作法守护灌溉渠

    编者按 洛惠渠的前身叫龙首渠,建于西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开凿渠道要经过商颜山(铁濂山)。这一带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为此,汉代居民发明了“井渠法”,即利用打井技术打穿若干竖井相连的隧洞式灌溉渠道,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铁濂山)。由于在凿渠过程中挖出许多骨骼化石,被当时人们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道,在洛河水利开发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其修建过程中所使用的“井渠法”是水利建设事业中的一个创举,在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有学者认为新疆地区的“坎儿井”源于汉代关“井渠法”。而今,荣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的洛惠渠灌区,在抗旱灌溉、工程管护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水利“能人”。他们经过不断摸索,反复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把基层灌溉工作干的风生水起。本文所讲的,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五字工作法守护灌溉渠

    ——记陕西省蒲城县洛惠渠平路庙站店子北站站长王安胜

    洛惠渠平路庙站店子北站抽水站,位于蒲城县龙阳镇,斗渠1条,长度5.1公里,分引渠40条,长度12.4公里,机泵6台,机井62眼,承担店子、三家、三永3个村的农灌任务,固定面积4928.6亩。目前,该站实灌面积6000亩,今年夏灌已引水20万方,全年引水已过100万方。

    但是,谁曾想昔日的店子北站实灌面积不足1000亩,全年引水仅过10万方。那么,今日的骄人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拼的是“民之所忧,我之所虑;民之所盼,我之所行”;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垒的是“信”、“理”、“勤”、“情”、“清”。

    店子北站站长王安胜,53岁,土生土长的店子村人,从接任站长伊始,就胸怀“亲水爱人,造福乡梓”的情怀,抓住“恢复面积、管理模式、渠道管理、扩灌面积、水费廉政”5项工作,修泵补渠抓先期、建设队伍立奖惩、政策法规护渠道、铺管平地上旱塬、设立台账明细目。

    恢复面积,“信”字立足。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问王站长“你是如何做到引水过100万方的?”,答“8个字,恢复面积,先期用水”。是不是老调重弹?王站长明确回答,不是,管理中心和站上,制定的用水政策是经过反复研究,并经得起实践考验。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接任第1年就立了军令状,“水过蒲大公路”,否则,辞职。水过蒲大公路,可能吗?反正,所有的人都不信。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站内瓜果蔬菜面积剧增,机井成群,渠水已多年未过蒲大公路,下游三永村也多年未用渠水。王站长做了2件事,一是自筹资金对抽水站变压器和机泵设备进行了更换和维修;二是修补下游渠道,钱不够,修土渠,7天7夜没睡觉,土渠修成了,水也过了公路,但是偏偏又遇上极寒天气,只浇了7亩地。王站长坦然接受,没有说话,但别人接受不了,说话了,三永村的村支书只说了一句话“安胜,能行!”。

    有了村干部的支持,工作好搞多了,但是水要放出去,还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怎么做?法宝一个,就是先期用水。“什么是先期用水,就是你是用水高潮的推动者,而不是追随者,否则,哪里有水可用?”王站长是这么认为。他说,关键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比如瓜田,井水渗灌技术一度十分风行,但现在站内的瓜田是冬泡+井水渗灌或冬泡+渠水渗灌,冬泡+渠水渗灌就是从无到有。他回忆到,2020年瓜田冬泡时,中心迪江涛主任曾亲临现场指导,对他鼓舞很大,也坚定了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守一行”的信念,老百姓种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只要西瓜的品质和产量能上去,我们先期用水就不用愁。提到今年夏灌的秋田作物,“当然是玉米,4000余亩,亩产1800斤,3到4水必须浇。”说到这一点,王站长还是无比坚定和自信,播前保苗,幼苗促根、抽穗防倒、灌浆增产,说到这些灌水时节和作用也是如数家珍。老百姓不信怎么办?榜样。自己做榜样,比如今年蔬菜面积近1000亩,辣椒面积上升显著,站上已浇了一家,渠水湿热多菌,为什么敢浇?因为王站长去年在他自己的辣椒地里浇了,产量和品质上去了,让人不禁想到,李时珍遍尝百草,方成巨著《本草纲目》。辣椒如此,瓜田玉米亦如此,看来,先期用水,功夫在诗外。

    管理模式,“理”字用人。如果说“恢复面积”是点上工作,可以单枪匹马凭借勇气精神,赢得村组群众的信任,那么要使全站运转起来,面上工作开花,就要必须建立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王站长做了2件事。一是站内人员实行“专群结合、以专为主”。将管水员从“队(生产队)设”改为“片设”,按照渠系布置分片设立管水员,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局面,经过整合精简,管水员直降为18人,另外,每个管水员下面再组建一个3至5人的浇地队。二是站内财务实行“收支两线、考核发放”。末级渠系管理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统一收至专户。发放标准管水员工资5分钱,分引渠维护费3分钱,分引渠维护不到位,站上还有一支机动队,直接接管维护工作,3分钱扣除。用王站长经常给站内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打胜仗,枪先要擦亮,分引渠就是我们的枪,就是要保证渠通水畅到田间。

    渠道管理,“勤”字带人。如果说分引渠是管水员的地盘,可以用奖惩激励的办法管,那么,作为全站生命线的泵站和斗渠,必须自己亲自管,怎么做?王站长身体力行做了很多事。一是“自学法规,插标亮界”。平路庙站师万强站长说,王站长有一个显著特点,学法懂法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土地管理法注解与配套》等书籍摆满简易书架,“引水量年年增长,渠道暂时没钱升级改造,没钱就想没钱的办法,最起码跟群众讲清楚,进行插标亮界,就能把土渠培厚到标准断面,否则怎么敢满负荷运行。”二是“以身作则、雨后除草”。只要是雨后,王站长就肩背药管,步行喷洒除草剂,就是一名园丁。但是,他又不仅仅是园丁,还是机修工、泥水匠,火烤叶轮铁锈、自制碎泥工具、砖砌钢衬渠道、挖坑蓄水加泵等等土办法数不胜举,妥妥农民发明家。紧急时刻,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赤膊下水垒坝拆坝通桥虹,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总结“要想把事干好,就是劳动技能+勤奋+吃苦”。他是发自真心的热爱劳动。

    扩灌面积,“情”字感人。“就恋这把热土”,是对王站长的生动写照。在稳住基本盘后,目光落在了旱塬小高地上,这里几十亩,那里百十亩,都是鸡肋,众人都说建站铺管平地到底图了啥?“不图啥,1亩都不剩,就想旱塬变绿洲,高地变良田。”王站长说到做到,短短几年功夫,三家4队、三永7队,店子3队、6队的1000余亩旱塬,全部变为标准农田。王站长是店子3队人,3队的120亩旱塬全部变为良田,其中20亩由于土地平整费用太大,大家不愿意搞,他就把地从大家手中承包回来,进行平整,兑现了自己1亩地都不剩的诺言。这份乡土情谊彻底感动了方圆几十里的乡亲,其他村组搞扩灌,要从韩家村的耕地挖沟铺管道,村组干部群众纷纷表示“王站长的事,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过菜棚过麦田过果林,过得是千家万户,走的是可都是最优路线。下一步,他还有个1500亩扩灌计划,要把柳家1、4、5队,韩家4、5队,三家1、3队的旱塬高地,也变为绿洲良田。

    水费廉政,“清”字服人。引水量上去了,老百姓受益了,如何让这个好局面持续运转下去,是王站长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还是要在水费廉政建设上下功夫,从近期看是监督,从长远看是保护,宗旨就是宁愿老百姓少交一分钱,多拿一方水,不能站上多收一分钱,少放一方水。怎么做?一是设立移动公示牌,他自己设计制作了牌子,轻便好带,牌子上明确标明用水村组、流量、管水员、联系电话、水价、二级机电费、到户终端水价,浇到哪插到哪,流量水价清清如水,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设立多本台账,作物面积统计台账,包括作物种类、户主姓名、种植面积、联系电话;水量水费台账,包括户主姓名、用水时长、流量、单价、水费金额,联系电话;还有管水员工资台账、分引渠维护费台账等等,台账内容翔实、细目明了,随时备查。但台账的本子却是小学生的算数本,省钱吗?确实省钱,但作用巨大,不论动员先期用水还是水量水费结算,站上都可以一个电话联系到户主本人,看来小米加步枪就是能干成大事业。

    目前,店子北站水停人不歇,正在加紧修复近期强降雨造成的水毁工程,制定下一步用水方案,确保群众秋田作物丰产增收。(供稿:东大鹏 冯建 宋海燕 聂寒蓓)来源:农业日报


    (责任编辑:李伟伟 席威斌)

    原创文章,作者:科教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洛惠渠 王安胜

    阅读:0

    每日必读

    热门活动